2011年1月26日 星期三

苦與甜

又在商場的地牢,喝下
他咖啡座的藍山咖啡,
他端上巧克力蛋糕,白
瓷碟上印上了輕灑的糖
霜及她若有若無的期待
。然後,另一個她手持
溫水壺,為他帶來一壺
甜湯。是百合蓮子紅荳
,大刺刺的拿來了「百
年好合」的投射,和一
店的溫馨笑語。

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

另一種茶香

中國人嗜茶,是眾所周知的。除中國人外,愛喝茶的民族,似乎也不少。只是他們喝的,並不是我們的茶吧。

摩洛哥人愛的,是薄荷茶。一隻小小的玻璃杯,滿滿的盛了三分之二薄荷葉,青青翠翠,猶如盛了一杯綠水晶,做了一個田園春夢。傾入沸水,薄荷葉載浮載沉,加上小顆方糖,茶即沖成。至於味道,薄荷葉太多,陣陣青草鮮味自是難免,因此不嗜甜也別剋扣方糖,否則辣味濃厚之餘,難以入口。

犘洛哥的茶座,處處皆見,喝的千篇一律,就是薄荷茶。不過放眼一看,在座的都是男士,女士都不愛喝茶嗎?大概不然,都是阿拉伯國家的女士深閨,不容易拋頭露面吧。不過,犘洛哥事實上又十分西化,除了茶座鮮見女性之外,市面上的一切,都與西方沒有大分別。尤其是卡撒布蘭卡,可能曾被英國統治,市容竟與香港有幾分相像,予人一份親切的感覺。加上《北非諜影》效應,更令這個北非城市蒙上一陣西方的浪漫色彩。

真正以薄荷茶為生,是由卡撒布蘭卡輾輾轉轉,歷時兩天,到達M’Hamid。M’Hamid是撤哈拉沙漠邊陲的小市,沒有任何地方可觀光,來這兒的,都是要一睹撤哈拉的神祕風采。兩天的車程,已將大家折騰得半生不死,儘管我早有遊覽沙漠的經驗,對攝氏四十多度的溫度並不陌生,那程車程也令我熱得無話可說。坐在大巴士上,連友伴說下車喝一瓶冰凍可樂,我也婉拒。那時只想盡量不作任何郁動,盡量減少消耗,心忖這樣我便可以熬到目的地。我們在M’Hamid沒有參加當地兩日一夜旅遊團,深入撒哈拉。除了在附近的沙丘走走之外,我們便在旅店喝他們的薄荷茶。如此火熱,單單喝水,喝得嘴巴也沒有感覺,倒是帶點甜味的薄荷茶,似乎更能切合身體的需要。摩洛哥人愛喝薄荷茶的原因,似乎不言而喻了。

兩天之後,驅車往馬拉喀什,離開M’Hamid,才吃得下第一口「塔珍」(注)。算算看,兩三天之間,竟沒有吃下任何固體食物!天氣太熱,實在什麼也吃不下,這幾天便是靠薄荷茶和清水活命了。旅店店東初悉我們不再深入沙漠,有點不愉之色,但當他發現我們留在附近,不斷光顧補充各種各類的飲品,付上的金錢竟不比赴沙漠為少,他早已換上了陽光笑臉,猛烈程度不亞於室外的艷陽呢!倒是同行的M一直為我們不肯深入撒哈拉耿耿於懷。事後我們都為自己開脫,認為實在熱昏了頭,再入沙漠害怕捱不住,才不肯按照原定計劃,進入大漠。只是M千里迢迢一心要效仿三毛,開展一段「撒哈拉的故事」,到頭來卻因幾個疑似大腦中暑的友伴而過門不入,換上了我,也可能悻悻然。

可能是西方人喝茶的風習,總是加入方糖。盛產水果的土耳其,成行成市的蘋果茶,也是加上方糖才可以喝的。蘋果茶是用茶粉即沖而成的,再混入方糖,少了果酸,更易入口。土耳其的食物,叫人難以忘懷,不只蘋果,桃駁李價錢便宜,厚肉多汁,味道清甜得如在喝果汁,幾成了我們在土國的基本食糧。我們帶不走桃駁李,惟有臨別依依,在湛藍夜幕,明月皎皎之下,多吃一個半個,以慰別離之思。可帶走的蘋果茶,則隨著我們騰雲駕霧,返回香港。我們還買下許多土耳其軟糖,送禮之餘,約定回港之後,帶上蘋果茶及軟糖,一同品茶吃糖,看照聚舊,旅意遊情,一定令人眷然。

回港之後,我們不但沒有如約定般相偕一起喝茶吃糖,我家那大盒蘋果茶和軟糖,還是有賴家人通力合作,才能如期食用。旅程時對它們的驚為天人,不知為何,竟蕩然消失。旅程上一段又一段的銘心刻骨,原來只是特定時空內的特定情懷,是一顆脫軌的彗星,在茫然大氣下,企圖劃上一抹光痕,以留久遠。然後,回歸日常軌跡,一切歸於平淡,流水記憶,淡然而逝。

不過,事情有時也有例外。炎炎夏日一頭栽進天天「猛暑」的東京,又要忙碌照顧同行老少,一天到晚烈日下東奔西跑,竟常常忘了喝水。晚上回到旅館,可以靜下來歇一歇時,才驚覺乾渴難耐。那些日子,每晚在商務小旅館地下大堂的自動販賣機買一瓶烏龍茶,則成了指定動作。回到房間,「放羊」似的任老少徘徊室內,終可以放下繃得緊緊的大腦神經,解解一天以來罩得喘不過氣來的暑意。靜靜的喝一瓶烏龍茶,竟成了習慣。回港之後,傻裡傻氣,到日本超市買了一大瓶家庭裝的烏龍茶,放在冰箱,每晚都喝上一大杯,才安心似的。直至入秋,天氣漸涼,喝不下冰凍的茶,習慣才改掉。回首,無端愛上烏龍,也是不知所以。

另一種茶香,原來是生活軌道的外一章,淺嚐輒止,亦人之常情呢!

注:「塔珍」是摩洛哥人用來盛載食物的器皿,有塔珍羊、塔珍牛、塔珍雞之分。

2011年1月9日 星期日

時間

她失戀。哭乾了的眼睛
,沒有焦點的張看著。
他耐不住那頹然,要將
她的木然一把拿掉。喧
鬧忙碌營役耍玩之後,
他告訴她時間可以治癒
一切。她回給了他一張
卡,寫著:「我度日如
年,故需大量時間!」
他無言,將卡放回抽屜
......

2011年1月7日 星期五

一壺茶香

中國人嗜茶。小時候上中史課,老師提到鹽、茶、鐵專賣時,常不忘提醒我們這三類物品的必要性。當然,喝茶治病的傳說,也時有聽聞。

爸爸嗜茶,因此家中總有兩個保溫壺,一個盛茶,一個盛開水。後來,他買了一個小瓷壺,不再「大製作」的泡茶。誠然,愛喝茶的人都明白一大壺保暖壺內的茶,只合那些外出工作,又想喝口茶一解乾涸之急的中年漢。真正的沏茶,當然是由小壺泡起。爸爸的小茶壺,初是瓷壺,跟酒樓用的,沒有兩樣。後來,我們日漸長大,家中富裕了,茶壺的質素亦漸次提升。他晚年時用的是宜興紫砂壺,是他和媽媽遊江南時買下的。用了高貴的茶壺,泡茶的方法也因應改良。爸爸為保「水滾茶靚」,又買了一個電力小水壺,專用來煮沸騰的開水。嘩啦嘩啦的沸水灌注小壺,才令使茶香氳氤,這是保暖壺開水怎也做不來的效果。

有年闖絲路,到了寧夏,初嚐「三泡茶」。這泡茶方法是否寧夏人專有,真的不得而知,後來往大江南北,都有發現「三泡茶」的蹤影,只是寧夏初邂逅的震憾,讓人印象尤深而已。「三泡茶」用的是茶盅,茶的佐料除了有茶葉外,還有香草、杞子及小冰糖,有點中亞細亞的茶風。好像要經三巡,茶才正式泡好,故名「三泡茶」。喝得興起,到了酒泉,人人「葡萄美酒夜光杯」時,我買了一個夜光茶盅予爸爸。他後來有沒有用來泡茶,真的不得而知,可能思前想後,也不能把茶設想作葡萄美酒,夜光茶盅,唯有委屈一下,被擱一旁了。

我家的習慣,是泡普洱茶。爸爸偏愛普洱的濃密深邃,因此,我們從小也喝普洱。只是普洱因何命名?從不考究。自小已習慣的,不少也是一生也不曾過問。年前往雲南,由西雙版納坐幾十個小時大巴士回昆明,沿路便經過了普洱,那刻似才警覺普洱是個雲南的茶葉產地。那一回我們到底乘巴士乘了多久,真的不得而知,中途又要吃飯,又要上廁,又要留宿,又要堵車,足足乘了一天有多,才回到昆明。本來我們乘一兩個小時內陸機,便可省卻了辛苦。可是我們只買到去程票,回程的則買不到,惟有下下策------乘車返昆明。要坐幾十小時,想想也有點心怯,幸好,沿途尚算風光明媚,有竹林,有梯田,也有驚鴻一瞥的普洱縣。車子在山間左穿右插,有時司機為了趕回堵車的時間,不惜山間狂奔,令人駭然。倒是途經普洱,叫人驚喜不已。車子穿過普洱,我留戀的看著那些眼底掠過有「普洱」之名的路標,暗自期望車子可以停下,讓我拍一張相片給爸爸看,只是最終願望落空。如沒有這次的顛簸,普洱是否位於雲南,對我來說也不甚了了。

同是以產地命名的茶,有龍井茶。龍井位於杭州的西湖,遊西湖的人,總不會錯過清香怡人的龍井。「龍井問茶」,更是新西湖十景,人人遊西湖,都要乘車上山向茶農買下大包小包的茶葉送禮自用。龍井在清代時,可是進貢給皇帝的珍品!連陸羽在《茶經》中,也有提及龍井原產於西湖的靈隱寺呢!

龍井之中,以清明前採摘的最為嬌矜,價錢亦是最高昂的,名為「明前龍井」。聞說是因為茶樹沾了清明之前初春的雨霧,盡得天地之間的靈氣,因而質素最高。初次赴西湖,便是在清明前後。就是季節合宜,才得悉「明前龍井」的身嬌肉貴。我們一行三女子,以高價買下龍井,實在沒有份兒。加上龍井味甘色翠,不合爸爸脾胃,於是大有道理不去買茶。倒是上山看茶問茶的指定動作,我們亦跟之隨之。相較之下,吃一碟地道的杭州名菜------龍井蝦仁,便來得切實得多。龍井茶味道甘醇,幽雅清逸,與蝦仁的甜美,配合竟是天衣無縫。齒頰留香,原來不是誇大之詞。留香的豈只龍井蝦仁,那行品嚐的杭州名菜,如宋嫂魚羹、蜜汁火方、東坡肉、叫化雞等,吃得我們仨事隔三天,仍感到菜餚佳味,在胃裡翻騰。那杭州菜館的老闆娘,極言前一晚三個日本女子,與我們點了同樣菜式,都可以「超額完成」,堅持每樣佳餚,都不可或缺。最後,我們用盡平生的力氣,也鎩羽而回。也難怪,厚度一吋,手掌般大的「蜜汁火方」,許是我們日常一年所吃的火腿份量,如何跟眾多佳餚一餉之間全然消化,大概只有是老闆娘口中三個身分不明的日本暴食團奇女子,才可做到。

後來再到雲南,在大理感受「上關風、下關花、蒼山雪、洱海月」之餘,也買下的一些有趣的茶。名字忘記了,只記得茶葉是球狀的,一個個如花蕾,放在沸水之中,花蕾頃間綻放,如一朵炸開的花火,炸得大家的心花也怒放起來。

往事歷歷,是時候沏一壺茶,細意品味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