告別雪線,沿路下山。下山的路,並不好走。主要是下過雨後,泥路變得更加濕滑,濕漉漉的泥濘混雜許多牛、羊及馬的糞便,邋邋遢遢的,更覺難走。上山時拾級而上的石路階,下山時則成了叫人滑倒的陷阱。雨雪落於石隙之間,石隙則成了小石澗。於是,我們又要踩石,又要涉水,不可謂不艱辛。兩個導遊則成了我們路上的光,指示一條光明大道,給我們打道回府。
沿途,我們看到許多不知名的雪山,如果天氣好,有藍的天,白的雲,透明燦爛的陽光照耀著白的山,景象必然美不勝收。只可惜而今天氣欠佳,薄霧濃雲之間,隱然可見毗鄰山峰的雪線。唯有告訴自己,這該也別有一番景致。
滑啊滑啊,我們幾乎是連滑帶摔的,終於回到馬匹駐紮的地方了。那兒停頓了好幾個蒙古包,散居了一些哈薩克人。小馬伕早已不知所蹤 ,大概去了休養息吧。納斯哈提倆安排我們走進了一個蒙古包竭一竭。相對剛才下著雪雨的苦寒,暖暖的蒙古包儼然是人間天堂。我們飲了熱騰騰的奶茶及牛奶,吃下給切得整整齊齊的厚厚的饢。主人家除了餵得我們飽飽暖暖之外,連「天山雪蓮」也拿了出來給我們拍照。休息了一會,便正式告別雪線,下山去也。我們登的是什麼山峰的雪線,到底我們仍是忘記了問,總之,那是個令人難以忘懷的雪線,誰管它的名字呢。
下山的路與上山無異。只是,我們多了一份閒情,自然更覺一切都賞心悅目。登上馬匹,馬兒踱著步,四周的湖光山色,盡收眼底。森林奇景,讓人有宛如置身美國內陸的叢林區一樣。尖頂的松樹佈滿路的兩邊,有的巨木參天,有的已給人坎賸半株。每隔一段路,便遇上零星的蒙古包,有人在包外站立駐足,有人在包旁砍柴伐木,寧謐中帶著一點生意。不少的蒙古包更住上了外國遊客,聞說他們一住便會住下一兩個月,逍遙得不吃人間煙火。
天池的美,也在下山的路上,盡收眼底。此時,天色漸漸放晴了,山也隨之翠綠起來。光線充足令山與樹在天池上的倒影,清晰可見。
走到旅程的最後一段,是一條大直路。馬伕小孩心性,好不容易才熬至直直平坦的康莊大道,又與我們混熟了,知道要嚇倒我們,並不輕易,便乾脆跟我們來一個「末路狂奔」。策馬狂奔,原來真的很有快感,一切在身邊快速掠過,沒有邊界的光與影,都在人的笑意之中,隨風而去。跑完這段,上天山雪線的一段,也告結束,留下的,是飄游在記憶之海的一角浪漫片段。
2008年1月26日 星期六
2008年1月22日 星期二
當南國的孩子遇上雪(上)
上天山,是遊新疆重要的一筆,為那幅征西圖,留下了完美且不可取締的一個片段。
住進了天山山腰的蒙古包,一宿無話,翌晨即騎馬向雪線出發。我們登的,並不是著名的燈杆山或博格達峰(後者需三天路程,才可登上,是天山最高的山峰),但對雪毫無經驗的我們,早已按捺不住少年躁動的心,準備飛上了那終年積雪的山頭。我們一行七人,騎著七匹「駿馬」,連同六個哈薩克族的小馬伕(WK是男孩,可以自己駕御馬匹,因此用不著馬伕幫忙),一行人浩浩蕩蕩的登山去。馬伕的年紀很小,有十五歲的,有準備入大學的,都純真爛漫。納斯哈提是他們的隊長,今年十七歲,是他們當中年紀最大的一個,是一個既有帥氣,又滿臉稚氣的小伙子。
馬匹走了兩個多小時,我們就得徒步登上天山的雪線。納斯哈提與他的同學哈德斯領著我們上山,其餘的馬伕則留下來看守馬匹。旅遊書一向說,登上天山的雪線,並不容易。不過我們蠻有自信,花了十二小時上落華山,也尚且難不到我們,登雪線總不會更艱難吧。然而,又是沙又是泥,又濕滑又陡峭,走起來也頗吃力。結果,我們差不多是由納斯哈提「拖」上山的。
愈走近雪線,氣溫便愈低。走到一塊大石旁添衣及休息時,左手手肘忽然抽起筋來。也許天氣實在太寒冷,身體一時之間,根本適應不了。
走了近四個小時,我們終於登上了雪線。第一次看到雪,感覺不如想像中美。雪地的裡裡外外,有許多許多的泥巴,大大的減低了可觀的程度。地面十分濕滑,如沒有人在旁拖一把,不少時候也見舉步為艱呢。於是,納斯哈提他倆便建下了莫大的功勞。二人登山後,高興之情絕不亞於我們,我們一行人,拖拖拉拉,又跌又笑,在雪面上你拉我扯,不亦樂乎。雖說景不太美,但初踏雪地的興奮,早已超越了一切。寒風刺骨,頓時也成了賞心樂事。
我們在雪線那兒,拍了一會照片,天便開如下雨了。初時下的,是零零散散的雨珠雨點,後來下的,已成了冰點。H告訴我們,她住在多倫多時,得悉這名叫「freezing rain」,是天空上的空氣已達零度時下的雨。我想起屈原的《楚辭.涉江》中有一句:「霰雪紛其無垠兮,雲霏霏而承宇。」霰雪,該便是這些小冰點吧。
雨,愈下愈大了。雨點冰點胡亂灑著,氣溫則似直線下降,叫人心顫。在巍巍的冰地之上,根本找不到可以避雨的地方。而渾身濕透的結果,便是更覺寒氣入心。最後,納斯哈提二人,給我們找了一個冰川,大冰塊如同伸展著的屋簷,正好躲進暫避。那兒並不清潔,四周都是泥,但仔細定睛,卻發現巨大的冰塊,中間泛著碧綠,那些綠,就像是跟冰與生俱來的,令人不禁生疑:冰,到底是不是綠色的?
我們你依著我,我挨著你,互相取著暖。大伙兒拿出背包裡的M&M朱古力及「福」麵,努力的吃,企圖補充明顯地正在流失的熱量。狼狽之處,叫人難忘。更難忘的是WK不忘拿出相機,叫納斯哈提給我們拍個照,真是有趣至極。
雨停了,我們由大冰塊爬出來活動了。這時候,雪線上來了十多個香港遊客,四周頓然熱鬧起來。由於抵不住刮面寒風,我們隨著兩名導遊,沿路下山。
這便是的第一次踏足雪地的經驗了。
住進了天山山腰的蒙古包,一宿無話,翌晨即騎馬向雪線出發。我們登的,並不是著名的燈杆山或博格達峰(後者需三天路程,才可登上,是天山最高的山峰),但對雪毫無經驗的我們,早已按捺不住少年躁動的心,準備飛上了那終年積雪的山頭。我們一行七人,騎著七匹「駿馬」,連同六個哈薩克族的小馬伕(WK是男孩,可以自己駕御馬匹,因此用不著馬伕幫忙),一行人浩浩蕩蕩的登山去。馬伕的年紀很小,有十五歲的,有準備入大學的,都純真爛漫。納斯哈提是他們的隊長,今年十七歲,是他們當中年紀最大的一個,是一個既有帥氣,又滿臉稚氣的小伙子。
馬匹走了兩個多小時,我們就得徒步登上天山的雪線。納斯哈提與他的同學哈德斯領著我們上山,其餘的馬伕則留下來看守馬匹。旅遊書一向說,登上天山的雪線,並不容易。不過我們蠻有自信,花了十二小時上落華山,也尚且難不到我們,登雪線總不會更艱難吧。然而,又是沙又是泥,又濕滑又陡峭,走起來也頗吃力。結果,我們差不多是由納斯哈提「拖」上山的。
愈走近雪線,氣溫便愈低。走到一塊大石旁添衣及休息時,左手手肘忽然抽起筋來。也許天氣實在太寒冷,身體一時之間,根本適應不了。
走了近四個小時,我們終於登上了雪線。第一次看到雪,感覺不如想像中美。雪地的裡裡外外,有許多許多的泥巴,大大的減低了可觀的程度。地面十分濕滑,如沒有人在旁拖一把,不少時候也見舉步為艱呢。於是,納斯哈提他倆便建下了莫大的功勞。二人登山後,高興之情絕不亞於我們,我們一行人,拖拖拉拉,又跌又笑,在雪面上你拉我扯,不亦樂乎。雖說景不太美,但初踏雪地的興奮,早已超越了一切。寒風刺骨,頓時也成了賞心樂事。
我們在雪線那兒,拍了一會照片,天便開如下雨了。初時下的,是零零散散的雨珠雨點,後來下的,已成了冰點。H告訴我們,她住在多倫多時,得悉這名叫「freezing rain」,是天空上的空氣已達零度時下的雨。我想起屈原的《楚辭.涉江》中有一句:「霰雪紛其無垠兮,雲霏霏而承宇。」霰雪,該便是這些小冰點吧。
雨,愈下愈大了。雨點冰點胡亂灑著,氣溫則似直線下降,叫人心顫。在巍巍的冰地之上,根本找不到可以避雨的地方。而渾身濕透的結果,便是更覺寒氣入心。最後,納斯哈提二人,給我們找了一個冰川,大冰塊如同伸展著的屋簷,正好躲進暫避。那兒並不清潔,四周都是泥,但仔細定睛,卻發現巨大的冰塊,中間泛著碧綠,那些綠,就像是跟冰與生俱來的,令人不禁生疑:冰,到底是不是綠色的?
我們你依著我,我挨著你,互相取著暖。大伙兒拿出背包裡的M&M朱古力及「福」麵,努力的吃,企圖補充明顯地正在流失的熱量。狼狽之處,叫人難忘。更難忘的是WK不忘拿出相機,叫納斯哈提給我們拍個照,真是有趣至極。
雨停了,我們由大冰塊爬出來活動了。這時候,雪線上來了十多個香港遊客,四周頓然熱鬧起來。由於抵不住刮面寒風,我們隨著兩名導遊,沿路下山。
這便是的第一次踏足雪地的經驗了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