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軾,是不少讀文學的人的偶像。觸動心靈的程度,可能比李白更甚,相信與宋詞較陰柔婉約,不無關係。今日要談的,卻非蘇軾的詞,而是他的<前赤壁賦>。這篇賦的風格,不算陰柔婉約,但每次閱讀,總覺得有所感觸。
蘇軾在賦中提出「變」與「不變」,認為人生須臾,投身不變的大自然,才可以自我解脫,尋找心靈上的依歸。即是說,能順應自然的大道,人生自可找到解讀良方。彈的是老莊的曲調。人生於世,誠然每每在變與不變之間,尋覓出路。花無百日紅,好時年的時候,我們理所當然的渴望永恆;但人生本來就沒有永恆,再好再理想的,也會有消逝的一天。時間的洪流之中,人又該如何自處?雖然黃霑說,變幻才是永恆,但能在不斷的變幻之中,體會永恆的大道殊不容易,古往今來,中西哲人尋求的,也不過如此。
「人生在世何所似,應是飛鴻踏雪泥,泥上偶然留指爪,鴻飛那復計東西。」鳥總要飛的,怎可算是永恆?然而飛進去的,要是另一個永恆,又當然另作別論。
難得是蘇軾在他的作品之中,不斷形象化的娓娓地向讀者抒述了他的內心世界,於是,活在另一個時空的我們,透過文字,立體化的閱讀了他的心靈。
當然他高超的技巧,秀美的文筆,也有莫大幫助,否則,再深邃的心靈,千年後的我們也是觸不及的。水在流,人在變,月仍在,風常吹,一旦內心空明,即要席散酒酣,一場空之餘,放舟江上,是最佳的結局。
放走的,不只是舟,也是你,也是我,也是你的心,我的心。
直至東方魚肚白,再次印証,這是「變」。當然,也是「不變」。
不「放」「心」,還待何時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